编者按:一江碧水向东流,唯湘江逆势北去。此刻凝望,那山、那水、那人。青山如黛,碧水长流。这流淌于山水之间的,不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惠泽千家万户的生态福祉之源。九百公里湘江奔涌不息,以其丰沛滋养着六千五百万湖湘儿女。历经治理与重生,今日之湘江,挥毫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丽实践篇章。江滩上孩童追逐的明亮眼眸,渔民手中沉甸甸的“生态饭碗”,市民岸边舒展的由衷笑颜——每一个生动瞬间,都是湘江生态治理成效刻下的最真切的幸福回响。

湘江蜿蜒穿过湘潭,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与繁荣。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朱丽萍 张必闻 实习生 张紫越 湘潭报道咔嚓!“这鸟飞得多好,拍着了!”盛夏的湘江边,湘潭竹埠港,熊汉泉兴奋地按下快门,在晨雾中舒展的新绿与倩影被一一定格进镜头里,江风拂过脚下这片他再熟悉不过的土地。26年前,也是在这里,他的镜头曾捕捉焦黑浑浊的江水、喷吐浓烟的烟囱,每一次快门声都像一声沉重的叹息。从刺鼻的空气到草木的芬芳,从工业的轰鸣到候鸟的低语,一场承载着老工业城市荣光与生态阵痛的巨变,被担任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他浓缩进纪录片《涅槃重生》的帧帧画面里。镜头内外,半生显影,一幅水清岸绿、土净树茂的自然画卷在湘江之滨徐徐展开,“污染毒瘤”正蜕变为整装待发的“生态绿壤”。

老湘潭人熊汉泉记录了26年以来的竹埠港变化。沉疴时间倒回1998年除夕。熊汉泉来到亲戚家拜年,竹埠港传来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彼时,工业化浪潮席卷三湘大地,竹埠港的28家化工厂沿江而立中国股票配资网,每年创造45亿产值中国股票配资网,成为了湘潭当之无愧的“钱袋子”。“师傅们一收工就往这里跑中国股票配资网,饭点挤得很中国股票配资网,连订座都排满了。”龚美云嫁到竹埠街已有四十多个年头,街口这间“美云酒楼”,曾是整条街烟火气最旺的几处,见证着老工业区的黄金岁月。繁荣背后,代价触目惊心。镉、铅等重金属钻入土壤,废水染浊湘江,废气灼烧喉咙。全家三代生活在竹埠街2号的尹三元嬷嬷已七十多岁了,她至今仍记得那时的空气,“我们这里离厂区还有段距离。但风一刮,脑壳就疼得很,田里庄稼都种不活。”她的儿子彭长根是附近的老工人,用家乡话向熊汉泉描述着过去的经历和见闻,语气里透着怀念。与这些仍未离开的原住民一样,湘江的水,早已融进熊汉泉的血脉。二十多年来,这片江域的潮起潮落、这方百姓的悲欢离合,都沉淀在他的镜头里。他成了这里忠实的记录者,也是多年的老友。端起相机的手,从未放下。

熊汉泉回访竹埠街的原住民。“我是湘钢人,拍了大半辈子‘铁疙瘩’,也见证了工厂在时代发展下的巨变。”熊汉泉在上世纪60年代的工厂里长大,童年的催眠曲是高炉出铁的风呼火啸,游乐场是堆满工业渣的厂区空地。目光转向湘江下游,竹埠港扼守“长株潭咽喉”,与长沙城区隔江相望,货轮穿梭不绝。依托得天独厚的水陆区位,这里一度成为驱动湘潭化工产业奔腾不息的强引擎。然而,当镜头从熟悉的炉火转向这片江岸,熊汉泉的心也随之揪紧。镜头追着污染的痕迹,也等待着生态的转机。直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湖南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其中湘潭竹埠港被列为重点区域。政府以壮士断腕之势关停28家企业。一根根排污管被割断,一座座烟囱在爆破声中倒下,熊汉泉站在漫天尘埃中按下快门。曾经热闹的厂区,逐渐安静下来。

上图:熊汉泉拍摄的老照片;下图:故地重游的厂区现貌。疗伤阵痛中转身,换得满目春。2013年,湘潭将竹埠港纳入岳塘经开区实行片区整体开发,这片饱经沧桑的/span>熊汉泉带着记者来到一处厂区旧址前,这是他曾拍摄艰险而收获颇丰的老工厂,如今改造为“垃圾再利用公司”。墙上依旧可见“追求卓越,超越今天”的标语,但墙后那座有些歪斜的烟囱已不在了,脚下的土地完成了一场静默的蜕变。曾经的污染重地,6年累计完成土壤修复治理58.6万立方米,处置危险废渣3.8万吨,处理废水约8.8万吨。2016年,国家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土壤治理提供了新的顶层设计。此时,竹埠港工厂全部关停,但复合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像藏在肌理里的毒,亟待根治。

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岳塘分局副局长雷俊介绍竹埠港治理方案。治污净土,成为了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岳塘分局副局长雷俊来此工作后的重中之重,“竹埠港片区的土壤,是全国罕见的‘复合污染体’。”他进一步介绍,“单一重金属能用固化法,单一有机物能氧化分解,但竹埠港的土壤里多是复合重金属和有机物,全国没有相似治理先例。”直至2018年,全国首个大区域复合污染区污染治理风险管控和再开发建设工程,在竹埠港展开。比如,易家坪片区被规划为公共服务地块,治理时把表层污染土壤清挖转运,进行异地修复和集中填埋管控,原处则覆盖清洁土壤后进行后续开发利用。2021年,该地块治理修复工程通过了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效果评估审查,迎来了“新生”。那么,治理何以“刨根问底”?采访过程中,雷俊向记者展示了《湘潭市竹埠港老工业区地块环境管理(管钻孔机在3.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中打下无数采样点,各部门联合考察绘制出详细的“污染地图”。哪里是重污染区,哪里需重点监控,皆标注清晰。

经多部门长期努力,湘潭交出工业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答卷。指着地图,雷俊谈到了两大治理亮点。一是“因地制宜”,重污染区进行阻隔后覆土复绿,轻污染区治理修复后建公园、学校,建筑垃圾粉碎后再利用制作市政用砖。二是“原地修复”,建起大棚式修复场地,将药剂渗透进土壤,再配合阻隔防渗等手段将重金属“锁”在土里不再扩散。据湘潭市生态环境局统计,该方案为竹埠港地区至少节省8亿元土壤修复资金,为全省乃至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除了土壤,地下水治理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竹埠港地处湘潭与长沙交界地带,位于长沙上游。作为重要的饮水来源,湘江的水质安全与城乡居民健康息息相关。“江边低洼处的积水池,过去是工厂蓄水池,最初渗出的地下水重金属超标几十倍。为此,我们搭建了渗出地下水处理设备持续监测。数据显示,各污染因子浓度明显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雷俊透露,2024年,对比初始最高超标浓度,锰浓度下降超过77%,锌浓度下降91%,镉浓度下降84%。随着土壤治理推进,竹埠港片区地下水超标因子无论是种类还是浓度均已大幅减少,片区地下水环境持续改善。

当地居民吃上了自种蔬菜。新生再次回到老地方,熊汉泉在尹三元奶奶的菜地里拍了几张特写。丝瓜爬架,茄子发紫,晒在竹篮里的辣椒红油油的,她热情地拿出自己晒的黄瓜干给记者品尝。不过,附近的“美云酒楼”早已不再营业。“饭店没了是可惜,但环境变好了,我们也高兴。”龚美云笑着说,“政府说要规划这,往后,指不定又热闹了。”目前,竹埠港已累计修复土壤超100万立方米。退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竹埠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抉择。曾经的化工区,正一步步蜕变为集绿色、创新等于一体的城市新区。“治污就像‘治病’,急不得,要坚持长期主义。等大地彻底‘康复’后,产业自然会来。”雷俊打了个比方。从“退二”到“进三”,竹埠港仍在转身中。

湖南师范大学竹埠港实验中学、湘潭博纳高级中学已建成招生。如今,易家坪片区建起湖南师范大学竹埠港实验中学、湘潭博纳高级中学。1000余名师生在此学习生活,明朗的教学楼里传来朗朗书声,催生着新的希望。岳塘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引入产业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目前采取基础设施先行的开发策略。交通、教育、医疗都是吸引产业入驻的优势所在,也是“进三”的必经之路。作为竹埠港新区“腾笼换鸟”后首批入驻的企业,中部国际机械物流园已发展为中部地区工程机械交易量最大的现代化产业服务平台,其董事长杨荣波充满信心:“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到长沙、株洲都只要20多分钟,我们计划在五年内产值突破100亿元。”

竹埠港附近的露营基地,江景优美。与此同时,文旅康养等服务业领域也在积极探索中。回家路上,熊汉泉念叨着记忆里的文化宫变成了无人机训练基地和养老院,保留下的厂区正改造为老工业遗址博物馆。滨江公园依江而建,已是这位六旬老人带孙辈散步游玩的饭后好去处。夕阳西下,他挑了个高处远眺湘江两岸。万楼景区灯火璀璨,摩天轮在暮色中旋转,一个个公园串起绿色长廊,露营基地里帐篷连片。呼吸之间,吐纳出充满希望的未来。烟尘散尽见清波。湘水为鉴,港阔逢春,昔日焦土长出了润泽万物的蓬勃青绿,已跨越19年的《涅槃重生》纪录片正迎来新镜头。相关阅读我住湘江边① | 蓝山天犬岭 一滴成势奔洞我住湘江边② | 潇湘合流处 绿染千年文脉我住湘江边③丨绿净不可唾,山明水秀是衡阳我住湘江边④丨清水流过钢的城,卷走湘江最深的叹息举报/反馈
九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